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持续释放都市圈红利
来源: 新华社 时间: 2025-02-10 16:43:4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图片


图片

  目前,全国已培育形成30多个跨区域都市圈,覆盖超4亿人口。以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株潭、武汉等为代表的都市圈,通过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生态共治等创新实践,为其他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片

       如果说城市群是城市化的核心,那么“都市圈”就是城市群的“硬核”,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对于人口和产业具有极强的吸引能力,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我国目前总共有二十四个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以占全国6.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近54%的GDP产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根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可以将我国的三十多个都市圈分为“发达型”、“崛起型”和“起步型”三大类。“发达型”都市圈总共有六个,分别是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和杭州;“崛起型”都市圈总共有十五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成都、长株潭、重庆、厦泉漳、青岛、武汉、郑州、西安、合肥、宁波、石家庄、济南和沈阳;“起步型”都市圈总共有三个,分别是哈尔滨、南昌和长吉。 
     在我国的六个“发达型”都市圈,其中有四个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别是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由于以上四个都市圈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所以它们彼此之间或者与其他都市圈之间是有交叉重叠的。比如,上海大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强核心,对周围的都市圈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范围包括了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大半区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兴、湖州等区域。

图片

       苏锡常都市圈主要包括苏州、无锡和常州这三座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位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之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一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产业基础优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很高,其中苏州和无锡的GDP总量都在一万亿元以上。南京都市圈以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为核心,包括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4市及安徽省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4市,区域面积约为6.29万平方千米。
       进一步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区域内不同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存在明显差异,要素流通效率偏低,产业链跨域整合难度大,新基建协同不足等,都是需要破解的现实难题。更好发挥都市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从资源配置、机制保障、产业协作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推动都市圈加快从硬联通到软融合。
  从顶层设计破题,做好科学规划。从规划共编、政策同频、平台共建入手,明确定位与发展目标,包括都市圈的核心功能、差异化优势、辐射范围等,扬长避短,为后续规划的细化与落实打好基础。
  加强产业协作和配套分工。推动区域内产业从中心到外围的梯次分布和链式配套,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配置,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实现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加强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提升都市圈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交通、教育等,其便利程度的提高将直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些城市正尝试打破户籍属地化限制,例如,广州都市圈的港澳青年,凭“湾区人才码”即可跨城申请保障性住房;南京都市圈推行“教育联合体”,多个城市共享名校课程资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目前,已有25个都市圈建立民生服务满意度联合考评机制,将异地就医结算率、跨市入学便利度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民生协同,将让都市圈红利真正惠及百姓。 


责任编辑:周口市商务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