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雨过天晴,秋高气爽。
家住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东关社区的马梦鸽吃过早饭,骑上电动车,仅用五分钟就把女儿送到县直小学。看时间还早,她来到不远处的农家书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翻阅起来,半个小时后,起身把书放回原处。随后,她到设在日间照料中心的小卖部买了一兜鸡蛋。她笑着对熟人说:“不到一个小时,学生送了,书读了,菜买了。现在,干啥都方便得很。
马梦鸽口中“干啥都方便得很”,正是沈丘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
自2023年以来,沈丘县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作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围绕“划圈、建圈、用圈”,稳步开展此项工作。目前,以东关、和谐、张庄3个社区为试点,通过制度创新、规划创新、消费创新、运营创新、模式创新,已初步实现高标准“划圈”、低投入“建圈”、高效率“用圈”的预期目标。
高标准“划圈” 打造地方标准体系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一头连着城市功能完善,一头系着民生福祉改善。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规划中,沈丘县委托专业机构对绿地系统、环卫、养老、文化、体育、商业设施等进行专项规划,把打造功能整合、空间复合的综合服务试点作为首选项,构建布局合理、业态齐全、智慧便捷、商居和谐的县域全覆盖便民生活圈。
在总体规划上,沈丘县以沙颍河为界,将城区划分为沙南、沙北两个试点片区:沙北片区在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沙南片区在功能完善上做文章,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建设格局。在拆迁安置区,积极引导“小修小补”等生活服务业态回归,将安置区变为“安心区”。在城乡接合部,沈丘县强化“村居共建、资源共享”理念,让村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初步形成城市更新、便民消费、优教普惠、养老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响应、综合保障“七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切实提升圈内群众生活便利度。沈丘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退休干部刘子超深有感触地说:“原来,县城里面干巴巴的,绿树很少。现在,到处是绿荫,处处有鲜花,走在路上心里舒坦着呢。”
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同时,沈丘县锚定公园之城、共享之城、休闲之城、文明之城、边际星城和绿化、净化、畅化、文化、美化“五城五化”总体目标,高位谋划城区五大出入口道路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对社区闲置公共空间、边角地、空闲地进行植绿、补绿,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微景观。围绕“一河四渠”,规划建设绿色廊道等,推动城市形象由“脏乱差”向“绿净美”转变。实施拆墙透绿行动,有序拆除“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行政事业单位的围墙,向群众免费开放花园绿地、健身步道、停车场、厕所等,实现公共空间共享。全面推进路网改造、强弱电入地、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功能稳步完善。
低投入“建圈” 形成多元服务模式
走进东城街道和谐社区,只见社区西门出入口旁几间简易铁皮小屋一字排开,有配钥匙的、修理电动车的、理发的……
和谐社区负责人倪希望介绍,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他们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将原有核酸采样小屋改造成多个“小不点”,免费供配钥匙的、缝补衣服的、修理电动车的、理发的使用,不仅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还引导“小修小补”有序回归。
这排小屋的最里面是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店主叫倪晓勇,今年61岁,从事自行车修理近20年。“2023年11月,和谐社区免费为我提供这间小屋作为修理铺。有了固定场所,我再也不用‘打游击’了。”倪晓勇说,他原来在路边摆摊,常因占道经营被投诉,不得不频繁更换地方。
和谐社区下辖和谐、志远、观云山等5个小区,居民5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安置户。为方便居民生活,社区积极探索“党建+物业+便民服务”模式,协调1000余平方米的场地,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办公。针对特殊群体,社区提供上门服务,让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享受理发、就诊等服务。社区积极探索“公益+市场”模式,打造集安全科普、文艺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于一体的儿童服务专区。社区居民李丹丹说:“刚搬来那会儿人生地不熟,想补个轮胎、修个锁都不知道该去哪儿。现在真是方便多了。”
当日9时许,居住在沈丘县老客运站附近的马豪到东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做理疗。他笑着说:“我患有腰疼病,原来隔三差五去医院理疗,路上得走半个多小时。自从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沈丘县老客运站,位于槐店回族镇东关社区,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老沈丘人心中的乡愁。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过程中,槐店回族镇政府把老客运站现存房屋改造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并设置阅览室、诊疗室、康复按摩室、微型小卖部,提供“日间+全天”服务。
位于东关社区的老火车站曾是沈丘人北上南下的“交通站”,见证了老一辈人的相聚和别离。随着城市发展,火车站早已搬迁,但原有建筑仍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如今,经过改造的老火车站被纳入东关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它以别样的方式架起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留住了沈丘人的乡愁。
东关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中心街、闸北等6个社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7%。该社区负责人介绍,他们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创新融合,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发放散装食品“放心标签”、更新民族特色经营商家名单等方式,多元联动促消费,构建了一个有文化、有温度、有交融,又留住乡愁的社区生活圈。
当日上午,北城街道张庄社区居民于秀芝来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缝补室,在一台缝纫机上把孙子两件开缝的衣服缝好,又在熨衣板上熨了熨,她拿着熨好的衣服上下看了看,满意地笑着说:“自从社区配备了这台缝纫机,我修补衣服时再也不用到处找针找线了。”
北城街道张庄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这里原居民较多。为满足居民需求,社区秉持生活服务共享理念,把老旧村室改造为便民服务综合体,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群众共议、市场共建、村居共享机制,按需实施“3+3+N”工作模式,动态更新圈内服务业态。
沈丘县以国家级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建设为契机,把商贸物流体系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改造提升县域商贸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支持农贸市场改造、便民生活智慧服务小程序建设。近两年,高标准建设标准化便民服务点3个,引导开设社区便利店19个、冷链配送生鲜店7个,新增智能快递柜2741个、自动售货机97个。把老旧小区改造、中医馆建设、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建设、教育资源配置、康养一体建设等项目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保障服务体系,服务群众超20万人。
高效率“用圈” 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实行“智慧生活服务+差异即时配送”模式,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沈丘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把公共资源服务目录接入智能化社会治理系统,方便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等随时随地查询服务事项,实现“群众吹哨、部门报到”。
开发“修刻来”小程序,支持五大类140个小项日常上门维修服务进圈,创新“老人有诉求、子女帮预约”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依托即时零售第三方平台,在社区设立配送前置仓和智能零售柜,引导便民超市、生鲜卖场等入驻,推动商户数字化升级,让线上下单、就近配送、无人零售等优质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从居民开门“七件事”着手,建设与市场主流配送服务平台业务差异化的智慧服务平台,吸纳自由职业者、家庭妇女等加入配送团队,实现便民服务质量和配送人员收入水平双提升。
择优选择圈内商户,组建共享商家联盟,实施统一管理,使用统一标识,推出专项惠民政策,让圈内居民进店即可享受消费优惠,增加人流量和购买力。和谐社区引入优质舞蹈培训资源,以“每月19.9元”的普惠公益价,让圈内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艺术启蒙教育。入住老年公寓,圈内老年人享受立减优惠。加快“一中心+N平台”建设,以“康馨优选”小程序为中心,引导圈内商家设立自有即时零售平台,第三方团队负责后台运营服务,商家支持“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线上下单+定时取货”等模式,降低圈内商家运营成本。
探索“公益+市场”运营模式,不断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功能。以“红马甲”活动为载体,组织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常态化开展“大手牵小手”、党课宣讲、非遗进社区等活动。推行功能室“轮值日”制度,在社区设立“两代表一委员”活动室、群众会客厅、民情茶室等,组织党员干部、乡村能人、律师等驻点开展议事协商、矛盾纠纷化解、政策咨询等服务。打造老年共享厨房和社区大舞台、小剧院等,方便圈内群众休闲娱乐。引入第三方机构,弹性开设“四点半课堂”, 开展素质教育,并拓展医疗等多元化便民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聚焦工青妇、返乡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提供手工活代做、商贸配送等灵活就业岗位。
随着城市更新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沈丘县在圈内累计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儿童课后活动中心274个,新增停车位2.3万个,增设充电桩687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1.2万个,新增生活超市、便民小市场、连锁早餐店等40余家,新增理发店、洗衣店、药店、修补店、浴池等生活服务门店75家,显著丰富了社区商业业态与服务供给,切实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目前,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宜居的社区商业圈、品质生活圈、便民服务圈已基本形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市井繁荣、烟火氤氲,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