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戏前一刻钟”微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
来源: 周口市商务局 时间: 2025-10-14 09:05:5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咚咚锵,咚咚锵……”每当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出队伍走进乡村,锣鼓声一响,村民便循声而至。正戏开演前,村民会先欣赏一出特殊的道情小戏。

这出道情小戏通常在正戏开演前一刻钟上演,内容十分丰富,既融入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也包含移风易俗等内容,让群众在欢快流畅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词里感受和领悟党的创新理论。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太康县委宣传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托太康道情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移风易俗等内容,精心组织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编排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道情小戏,深入基层进行巡演,倾力打造“戏前一刻钟”微宣讲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走深走实。

激活非遗潜能 唱响时代新声

“宁叫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宁愿少锄二亩地,也要听听道情戏……”在太康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太康人对道情戏的深厚情感。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唱腔清悠委婉,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1992年,太康道情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大赛,荣获八项金奖;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不仅亮相央视戏曲晚会,更作为河南稀有剧种代表走进清华大学,向众多学子展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道情戏的保护传承机构,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以《张廷秀私访》《前进路上》《王金豆借粮》等经典剧目为依托,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道情戏节奏欢快流畅,善于表现家长里短,非常适合改编为小品、小戏。”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张峰介绍,依托这一文化资源优势,县委宣传部科学谋划,多次组织县文广旅局、县文联、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戏前一刻钟”微宣讲工作,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唱词,赋予道情戏新的时代内涵。

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扎实推动“戏前一刻钟”微宣讲深入基层,通过小品、小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演出来、唱出来、说出来”,让群众听得懂、能共情、愿参与、真受益。

贴近百姓生活 讲好身边故事

一出好戏,剧本是关键。为此,县委宣传部组织县文广旅局、县文联、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等单位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并走进基层,从群众生产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精心创作剧本,力求用群众身边发生的小事教育、感化群众,在寓教于乐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尚。

剧本落地后,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组织演出队伍反复试唱,打磨表演细节,确保语言鲜活生动、情节真挚动人,真正把道情小戏演到群众心坎上。该中心编排的《一只破碗》《婚礼之前》《一块宅基地》《黎明小城》《七夕的夜晚》等26出道情小戏,内容贴近生活,表演富有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婚礼之前》以当前社会存在的高价彩礼现象为背景,围绕抵制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这一主题展开,讲述了两家人在儿女结婚之前商量彩礼过程中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引导广大群众杜绝盲目攀比、树立正确婚恋观。

《一块宅基地》聚焦基层治理,讲述了一农户为争夺一块宅基地向村干部行贿,村干部坚守原则、秉公办事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在批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的同时,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一只破碗》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宗旨,围绕农村一家两代人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表现出的观念差异展开叙事,以老人日常使用的一只破碗为情感线索,生动讲述了农村年轻一代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融合线上线下 构建宣讲矩阵

县委宣传部坚持规范管理,确保宣讲紧扣主题,不走样。在每次送戏下乡前,根据演出场次和受众特点,确定“戏前一刻钟”微宣讲主题,避免内容重复。丰富演出形式,拓展演出场所,组织演出队伍走进街头游园、田间地头、工厂一线,通过“小切口”“微视角”,向广大群众传递党的好声音,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千家万户。

在队伍组建上,县委宣传部坚持多样化选拔,广泛吸纳党员干部、教师、大学生、律师、文艺工作者等力量。灵活采用“文艺+宣讲”“故事+宣讲”等形式,深入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切实提升宣讲效果,确保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在方式运用上,县委宣传部针对受众年龄层次多元的特点,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方式,推动“戏前一刻钟”微宣讲走深走实。不仅保留现场实景演出,还将演出内容制作成视频,通过“云上太康”APP、抖音、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动“戏前一刻钟”微宣讲走进学校、社区、企业等场所,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和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进一步扩大宣讲覆盖面和影响力。

推动理论入心 结出实践硕果

“道情小品、小戏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生动展现时代主题与社会新风,既诙谐幽默,又真挚深刻,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张峰介绍,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编排的作品跳出晦涩理论术语的桎梏,紧扣群众日常生活场景,运用生动语言、鲜活情节,将党的创新理论巧妙融入家长里短,以小故事折射大主题。

与此同时,“戏前一刻钟”微宣讲把“固定讲台”转化为“流动舞台”,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出”报告厅、“跳出”文件袋,真正“活”在群众身边、“暖”在百姓心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太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实现理论传播“润物无声”。

“戏前一刻钟”微宣讲开展以来,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注入新活力,成功打通理论宣讲、教育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从“声入人心”真正走向“深入人心”,成为加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传播新风正气的“新抓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平台”。该活动先后被《河南日报》《周口日报》及中国经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年来,太康已开展“戏前一刻钟”微宣讲300多场次,覆盖群众50余万人次;制作优秀宣讲视频50多条,并在“云上太康”APP等平台进行展播,点击量已突破600万次。这一创新实践既有效扩大了宣讲覆盖面,又精准契合了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与接受能力,通过“以德化人、以德育人”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峰介绍,太康将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安全生产、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精心创作《乡村新貌》《法润心田》《绿水青山》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情小戏,不断丰富宣讲内容。持续推动“戏前一刻钟”微宣讲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积极打造“戏前一刻钟”微宣讲品牌,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戏前一刻钟”微宣讲真正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扩音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动机”、服务基层治理的“连心桥”、引领移风易俗的“风向标”。


责任编辑:周口市商务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