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四个聚焦”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 周口市商务局 时间: 2025-09-08 09:05:5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近年来,太康坚持把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经济管理、服务企业,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今年1月至7月,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4.2%,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前列。

聚焦主导产业抓链群,全面提升发展能级。深入落实“一链一图谱六清单”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打造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壮大绿色造纸、食品加工两大特色产业。加快现代纺织产业补链。实施家纺共享产业园三年发展计划,锚定“一朵棉花进太康、一套家纺出太康”目标,加快水星家纺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西部家纺第一城”。目前,水星家纺一期项目主体基本完工,已招引鑫艺百纺织、乐活家居等上下游企业入驻。全县纺织规模达88.5万锭,织布规模达3.5亿米,家纺生产能力达500万套。加快锅炉制造产业强链。实施锅炉制造产业园三年发展计划,落实锅炉制造资金、人力、研发、设备、市场“五个共享”机制。依托四通锅炉、永兴锅炉组建产业联盟,实现全县锅炉企业设备共享、技术共用,推动锅炉生产工艺升级、效率提升、质量提升、成本降低。目前,锅炉年生产能力达6万蒸吨,省内市场占有率约为55%,锅炉制造产业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绿色造纸产业延链。依托龙源纸业等龙头企业,新上扩产能项目,招引产业链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全国造纸行业“领头羊”。龙源纸业年产能达12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加快食品加工产业建链。依托豫康食品、明正食品等龙头企业,建设集加工、包装、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现代食品园区,构建牛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千店连锁全产业链条。

聚焦产业转型抓创新,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强创新平台。以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为契机,建成投用“双创”中心,推广“企业主导、校企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模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13亿元,增长222.7%,居全市第一位。其中,四通锅炉与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合作,共建智能锅炉制造创新中心,取得国家专利112项,被认定为河南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工业锅炉行业唯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汇聚科技人才。全面摸清企业人才需求,坚持院校共建、引育并举,与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针对性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开展锅炉相关工种技能等级认定,累计培养焊工、司炉工、钳工等专业技术人员1890人。打造自主品牌。稳步推进数智改造,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加强品牌推广,助力锅炉企业从制造产品向品牌营销、从贴牌代工向整机生产转变。

聚焦链式集群抓项目,全面增强发展后劲。坚持将开发区作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主平台,带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一方面,招引优质项目。坚持以情招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到水星家纺总部洽谈,跟踪解决合作项目落地难题,推动合作项目尽快落地。坚持以商招商,依托通泰公司引进昌华纺织、鸿业家纺,通过昌华纺织、鸿业家纺引进华亿服饰、南通家纺产业园等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坚持园区招商,建设“六大专业园区”,让企业“拎包入住”。利用南通家纺产业园探索“五共”模式,即园区共建、客商共招、项目共谋、要素共造、人才共育。另一方面,加快项目建设。实行“每个项目一名处级干部挂点服务、一个牵头单位驻点帮扶”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周通报、半月调度、月小结”工作制度,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去年以来,开发区实施省、市重点工业项目24个,完成投资106亿元。

聚焦破解难题抓服务,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优化园区生态。完善路网、电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实施10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中原绿色气田示范项目,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强化要素保障。聚焦资金筹集、土地出让等关键环节,制订工作方案,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建立健全“标准地”出让等制度。通过一宗一策“市场换”、府院联动“司法拍”、二次招商“上项目”等方式,盘活低效工业用地430余亩、闲置厂房12.1万平方米。创新服务机制。推行“四个一”助企惠企机制,即建立一个助企微信群、每周五举办一次“企业服务日”活动、县委书记和县长每月一次面对面听取企业负责人建议、开发区班子成员每周开展一次走访,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周口市商务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