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平原,秋意正浓。漫步郸城乡村,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里,玉米挺拔、花生吐绿;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内,鱼儿欢跃、鸭鹅成群、瓜果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市委书记黄玉国在郸城调研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1+2+4+N’目标任务体系,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努力走好传统农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所在地,郸城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丰收根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激活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为率先建成农业强市注入强劲动能。
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高标准农田托起“中原粮仓”
郸城县地处豫东平原,沃野平川14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7万亩,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4亿斤以上。2019年以来,全县已建设高标准农田87.7万亩,其中2023年建设示范区30万亩,2024年建设示范区9.2万亩。
智慧种田:科技赋能增产增效
在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中心支轴式、自动伸缩式、固定式等智能灌溉模式广泛应用,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可节水20%以上,每亩年节水82立方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节肥15%~20%。
“我们搭建水肥资源高效利用试验示范平台,推广水肥双控智能灌溉技术,不仅节约资源,还提高作物产量。”郸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广麦椒套种、大豆玉米套种等高产复合种植技术,实现“小麦、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椒和豆”。
2022年至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年增产效益达1.2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示范区创新推广麦椒套种种植模式,发展面积6.5万亩,综合亩产值可达6000元至8000元,与小麦玉米轮作相比,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效益提高2倍以上。
高效管护:创新机制确保长效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郸城县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三级四位一体”管护机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郸城县创新机井“以电折水”管理模式,村民使用农田机井灌溉时到乡镇管护办公室统一充值,电费严格按照县发展改革委核定的“以电折水”价格1元/度执行。所收取的水电费在支付电费0.48元/度后,结余资金作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资金存入专门账户,实行乡镇审批、分村支付,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郸城县创新机井出水口管护措施,使用“钢筋保护罩+消火栓式阀门”的出水口代替传统玻璃钢出水口,大幅减少损毁情况。同时开发农田机井扫码报修、扫码巡检服务平台,确保高标准农田管护高效运行。
全过程监管:质量为先打造精品
郸城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在项目谋划阶段,组织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专家对项目选址进行实地勘察和综合评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在项目设计阶段,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专业设计团队,邀请权威专家评审设计方案。在项目招投标阶段,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邀请相关部门全过程监督。在项目实施阶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严格落实项目监理制、质量检测机制和安全管理制度。在项目验收阶段,组建包括各方代表参与的验收团队,严格开展内业、外业验收。在资金监管方面,严格按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高效。
打造农业产业高地——
现代农业产业园激活“振兴引擎”
从玉米中淬炼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金丹,从豫东中药材基地培育出新一代抗生素庆卡霉素的巨鑫,从小麦中提炼出精制面粉的正星和烘焙出优质面包的盛元……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药、粮食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在这片土地上应运而生,展现出“三年筑基、五年成势、十年腾飞”的工业发展劲头。
郸城县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扎根在田间地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汲取养分,成长为特色产业,为富民强县注入动力。
产业立园:构建四级园区体系
郸城县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拟定《郸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着力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全覆盖。
按照“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郸城县围绕“四优四化”和“两个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
科技兴园: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郸城县以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契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推广应用体系,与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校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郸城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合作,围绕种质资源、研发试验等功能,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级重点检测实验室等18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先后培育出小麦新品种49个、省级以上审定小麦品种25个,其中1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同时,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产业园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高达99.9%。郸城红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郸城冬瓜、红薯被认定为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恒达达”芦笋和“万丰源”车厘子被认定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全县累计认证绿色食品14个、有机食品1个、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
机制活园:联农带农促增收
郸城县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化利益联合体,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水产养殖产业园聚焦全域发展,1.7万亩坑塘年产值7亿元以上,带动870户村民养殖,户均年增收15万元;巴集等6个乡镇建设“数字家庭渔场”,按照农户6、村集体3、企业1的比例分配利润,带动200户村民年增收1.26万元。
青年鸭产业园聚焦链式布局,形成“繁育—养殖—加工—电商”全产业链,年产值3亿元,利润3000万元,带动110户村民养殖,户均年增收18万元。张完乡试点袖珍棚,带动10户村民年增收50万元。
种鸡孵化产业园聚焦扩产增效,辐射养殖种鸡110万只,年产值2.4亿元,带动230人就业,年均增收4.5万元,并力争建成全省最大钢化蛋基地。
柳编工艺产业园聚焦生态融合,种植红芽博簸箕柳1万余亩,村集体年增收3000万元,带动3300人从事手工编织,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数字蔬菜产业园聚焦数智赋能,建成619座冬暖式大棚,棚均年利润8万元,订单种植5000余亩白菜,亩均增收800元至1000元。
多元融合: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郸城县推进电商经营,依托县级1200平方米的农产品及特色产品展区,指导打造特色电商服务站点80个,通过“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方式,打通产品销售渠道。
推进农旅融合,鼓励园区聚焦优势产业,开发养殖体验、餐饮民宿等特色旅游,举办玉米文化节、中原面食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衍生产业蓬勃发展。
郸城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模式,设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形成产销链条,农户带地入股,每年每亩地纯收入1200元。推行“公司+协会+农户”模式,依托龙头企业,为自愿流转土地的农户支付租金,并为其安排工作岗位,年务工收入2.1万元。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郸城县从做强产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培育品牌、健全机制发力,一批优势明显、产业链条健全、资源要素集聚、联农带农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逐步形成,为率先建成农业强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放眼未来,郸城县将坚持规划引领、创新赋能,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以产业园区化引领全县农业现代化,为周口市率先建成农业强市贡献更多郸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