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一碗汤何以万物生
来源: 周口市商务局 时间: 2025-09-12 15:59:5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晨光透过薄雾洒向豫东平原,西华县城老街的胡辣汤摊前已腾起阵阵热气。56岁的张阿姨目送那碗红亮浓郁的汤被客人端走,笑着说:“胡辣汤,西华人从小喝到大,谁能想到竟‘喝’出个大产业。”

不远处的西华经济开发区里,机器的轰鸣声穿透晨雾——电子元件生产线上的激光切割机正精准作业;华智造铝业产业园的熔铸车间里,通红的铝锭被机械臂整齐码放;逍遥镇胡辣汤产业园的自动化包装线上,一袋袋胡辣汤料包“哗哗”落箱;尤为令人惊叹的是河南耕亿达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简称耕亿达)的CNC智能数控车间,1000台设备同时运转,每分钟有100件智能零部件下线……

从一碗传承数百年的胡辣汤,到智能零部件、食品加工、绿色饮品等产业集群的全面起势,西华县用一组数据诠释了“万物生”的活力:2025年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位居全市第六,高于全市2.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达104.7%,位居全市第一,高于全市98.6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突破90家,年产值突破130亿元,较3年前翻了一番。

“万物生”的密码藏在西华县干部常说的一句话里:“企业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你往前冲,我们给你清路障;你需要暖,我们给你添把柴。”

从“非遗热”到“产业火”:传统基因的现代突围

清晨7时许,西华县逍遥镇的一家胡辣汤店已坐满食客。老板一边擦桌子一边感慨:“谁能想到胡辣汤能做成大产业,产业链拉得这么长,这么多人靠这碗汤吃上产业饭。”

胡辣汤能成为规模产业,源于西华县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挖掘与升级。作为“中国胡辣汤之乡”,西华县一度被贴上“只会卖汤”的标签,但县委、县政府敏锐意识到: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撬动食品加工产业的“金杠杆”。

西华县高度重视胡辣汤产业发展,多部门联合深入产业链“深水区”:上游,扶持逍遥镇、西夏亭镇等乡镇建立优质辣椒、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引入农产品检测中心,实现原料“从田间到车间”全程可追溯;中游,推动胡辣汤料包工业化生产,联合高校研发浓缩汤料等新产品,引进自动化炒料、包装生产线;下游,借助电商直播等方式,打开全国市场。

如今,西华县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化体验”胡辣汤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20余万人增收。16家食品厂建起标准化厂房,并新建无菌车间和冷链仓储。“以前想升级没门路,现在政府带着我们跑市场、找技术,连产品包装都请了专业团队设计。”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产业园一企业负责人指着新投用的智能分拣线说,“这条线投用后,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

传统产业的“破圈”,为西华县的工业经济增添了文化底色与民生温度。而在另一片战场,新兴产业的崛起则彰显了这座县城的“向新力”。

从“单打独斗”到“链上共舞”:工业经济的集群突围

在耕亿达的CNC智能数控车间里,1000台设备24小时运转。“我们的产品用于5G基站和新能源汽车,客户包括华为、比亚迪的供应商。”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耕亿达的快速发展,源于西华县对产业链的精准布局。当地瞄准智能零部件产业“缺芯少屏”短板,成立招商组,绘制产业图谱,明确“招引龙头企业—培育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我们坚决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思想,按需招商。”西华县一位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介绍,“比如,耕亿达需要高精度线路板,我们就引进电路板生产企业;需要精密刀具,我们就对接上游企业来西华设分厂。”

目前,西华县已集聚智能零部件生产企业7家,形成“电子材料—电子元件—智能终端”完整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3.7%。

“链式效应”同样在绿色饮品产业板块显现。除了生产瓶装水的河南百露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露达)外,西华县还集聚了生产果汁、植物蛋白饮料的5家饮品企业,构建了“水源保护—原料种植—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全产业链。

从传统食品到智能零部件,从铝业加工到绿色饮品,西华县的工业经济正从“零星点火”转向“集群燃烧”。而这一切,离不开政府服务的“精准滴灌”。

从“企业找政府”到“政府找企业”:营商环境的生态突围

在西华县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牌子格外醒目。“以前企业办事卡壳,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这个窗口,专员全程跟进,问题不过夜。”一位办理退税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周,我们企业遇到了数据对接受阻问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当天就协调税务、商务部门工作人员开会,第二天就把问题解决了。”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背后,是西华县构建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前期招商“贴心办”:组建“链长+专班+保姆”招商队伍,为每个项目配备一名县级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名专职“保姆”,从签约前的选址、环评到签约后的开工、投产,全程跟踪。2025年1月至9月,西华县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2个,签约金额为67.5亿元。

中期建设“加速办”: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模式,将项目开工前需办理的手续压缩至6项,审批时限从1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耕亿达从签约到投产仅用3个月,创下全县工业项目落地新纪录。

后期运营“暖心办”:建立“企业问题收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反馈销号”闭环机制,由西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牵头,每周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每月召开政企座谈会,每季度发布惠企政策清单。

“服务企业,关键是‘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西华县县长马昭才在一次企业家座谈会上表示,“企业不需要我们‘作秀’,只需要我们‘做事’;不需要我们‘表态’,只需要我们‘到位’。”

这种“到位”的服务,让企业有了归属感,更有了发展的底气。

百露达负责人梁永旗算了一笔“幸福账”:政府协调建设标准化厂房,帮助企业减少硬件投入;县工信局牵头组建“产业链联盟”,帮助企业对接本地物流公司,为企业节省不少运输成本;县人社局积极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培养技术型工人。“现在,我们的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年产能突破1亿瓶,还带动多家配套企业落户西华。”梁永旗指着正在扩建的厂房说,“很快,我们就要上第二条生产线,产值将实现翻番。”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突围

“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智能零部件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让智能零部件产业聚链成群效应更强,让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势头更猛,让循环经济产业更加朝气蓬勃。这些都需要靠服务‘干出来’。”西华县委书记田林说。

这份“干出来”的底气,源于持续的改革创新。

从“一碗汤”到“万物生”,西华县的工业经济站在了新的起点。这里的“生长逻辑”很清晰:政府甘当“店小二”,企业勇做“主力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苗成大树”,最终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暮色中的西华经济开发区,灯火渐次亮起。耕亿达的CNC智能数控车间里设备仍在运转,铝业产业园里的熔炉映红了夜空……这座因胡辣汤闻名的小城,正用工业经济的“热辣滚烫”书写新时代“万物生长”的故事。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2.4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速达104.7%,高于全市98.6个百分点。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

●胡辣汤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20余万人增收。

●7家智能制造企业实现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3.7%。


责任编辑:周口市商务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