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就能监测、控制蔬菜大棚的实时环境数据;点点设备,大棚里铺设的管道就能自动喷水、施肥……初秋的一个清晨,位于“中原菜都”扶沟县城郊乡的河南安冠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日光温室大棚里,一根根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长势喜人。忙着给黄瓜打顶掐尖的这位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男子叫樊建国。27年来,他把3座简易蔬菜大棚变成占地500余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他也从地道农民变身为带领全县菜农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扶沟县蔬菜行业协会会长。
农民靠技术“刨金”
扶沟种菜历史悠久,据清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宋朝年间,城西一带农户在庭院、村边、田地种植韭菜,形成集中居住区,此地以韭菜园命名,后改为韭园镇,名字一直保留至今。
如今,很多群众靠种植蔬菜实现增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据测算,一个占地5亩的巨型棚,一年两季净收入约10万元。一个家庭一般经营二三个大棚,年净收入约20万元,行情好的时候约30万元。
青春年少的樊建国同曹里乡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曾经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1992年,我到海南打工,在那待了6年,老人、孩子都在老家,聚少离多,就回来了。”樊建国说,当时家里穷,回来后就想着种植大棚蔬菜挣钱。
“说不定,这是条出路。”新建蔬菜大棚时,不懂大棚架构,樊建国就拿着尺子蹲在地上比划;选种时,分不清品种特性,樊建国就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农技站;第一批黄瓜刚挂果就生了霜霉病,樊建国连夜骑车到20公里外的扶沟县城请教专家,回来时裤脚全是泥。
1998年冬天,樊家村多了3座崭新的简易蔬菜大棚。25岁的樊建国蹲在大棚里,看着温度计上跳动的数字,心里像揣着团火。
“最难的是1999年春天,第一茬黄瓜刚上市就遭遇连续雨雪天,大棚里的黄瓜也发生冻害。”樊建国至今记得,他不顾家人反对,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买了保温膜,情况才有所好转。当时,他悟出一个道理,老百姓搞种植,不能光靠力气,还得靠技术。
凭着这股韧劲,他的蔬菜大棚渐渐有了名气。樊建国种的黄瓜脆嫩多汁、辣椒色泽鲜亮,扶沟县城的批发商主动上门采购。“那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来采摘,一筐筐往车上装,虽然很累,但是看着钱进口袋,还是很开心的。”樊建国说,一年时间,他的3座大棚就赚了2万多元。
“外地经”变成“本地招”
2002年,樊建国听说河北景县、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全国闻名后,怀揣1万元就出发了。
7次往返,樊建国成了两地的“常客”。在景县,他跟着菜农学砌墙;在寿光,他蹲在棚里看通风。回来时,他的行李包里装的全是土壤样本和蔬菜种植笔记。
“人家的技术虽好,但不能照搬。”樊建国带着样本跑到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找种菜专家探讨适合本地蔬菜种植的棚型和技术问题。3个月后,“巨型蔬菜大棚”建成,一亩地能多收2000斤黄瓜,成本节省四成。
“那两年,村里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建5座。”村民看到樊建国种菜挣到钱了,纷纷前来请教。樊建国干脆开展“大棚课堂”活动,手把手教村民建蔬菜大棚。
近年来,曹里乡大力推行“大集群+合作社+小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村民抱团发展,极大提高村民种菜积极性。
曹里乡党委书记朱晓菲说,在樊建国的带领下,曹里乡的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纷纷返乡,接过父母种植蔬菜的“接力棒”,变身“棚二代”“棚三代”,勇做新型农民。目前,曹里乡有蔬菜大棚3200座,陆地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全乡蔬菜年产值3.8亿元,占全乡农业经济总收入的70%,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合作社里的“共富经”
单打独斗撑不起大场面。2008年,樊建国发现村民种植的蔬菜常被批发商压价,于是牵头成立合作社。2011年,扶沟县曹里乡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运营。
“以前,种植户自己买的蔬菜种子质量不一,出芽率低。”社员樊保周说,现在,合作社统一从山东采购优质种子,每袋能省20元,还保证质量。更让农户安心的是“不愁卖”,合作社和郑州、武汉的部分超市签署直供协议,黄瓜收购价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元。
2014年,樊家村被认定为贫困村。樊建国看着村里100多户贫困户,心里很不是滋味。“咱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大家脱贫。我为大家担保贷款。”他找到村干部说出内心的想法。他多次往返县城和乡村,帮贫困户贷款100多万元建蔬菜大棚,又垫资减免10%的工时费。
“那年,我卖了8万斤黄瓜,收入12万元,除去成本,净挣8万元。”脱贫户樊合生至今记得,当初建大棚时,樊建国带着技术员守在他家蔬菜大棚里,从栽苗到挂果全程指导。现在,樊合生不仅盖了新房,买了车,还成了村里的蔬菜种植能手。2019年,村里105户贫困户靠种菜脱贫,整村摘了“贫困帽”。
“我是农民出身,知道穷的滋味。看着大家钱包鼓起来,比我自己赚钱还高兴。”脱贫台账上,樊建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户的增收。
“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所有敢闯敢干的乡亲的。”2020年,樊建国被评为扶沟县劳动模范。
大棚里实现科技梦
2022年,49岁的樊建国又开始“折腾”了。他发现传统蔬菜大棚虽然能丰产,但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标准化程度不够高。“得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于是,他带着团队考察5个省份的现代农业园区,最终决定建设海容模块温室和玻璃连栋温室发展智慧农业。
2023年,一座占地500亩的河南安冠智慧农业产业园落成。走进园区,你看不到传统大棚的泥土路,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水泥路;棚内不见忙碌的浇水工,取而代之的是自动控温系统和水肥一体机。“你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清二楚。以前,一个人管3亩地累得够呛;现在,管30亩也很轻松。”樊建国指着控制室的显示屏,眼里闪着光。
更让他自豪的是:园区采用沼液代替化肥,不仅减少污染,还让黄瓜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15%。“园区蔬菜可以追溯种植日期、生长情况等,在超市里能卖高价。”该产业园年产果蔬1万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种植3000多亩蔬菜,帮助1192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家住汴岗镇的李海迎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挣不到两万元。现在,在这个园区种11亩黄瓜,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今年挣了18万元。”李海迎心里盘算着明年扩种11亩,“跟着老樊干,心里踏实!”
近年来,扶沟县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链接紧密”的要求,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目前,扶沟县已成功创建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为加快实现富民兴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守护“菜篮子”的初心
2024年8月,扶沟县蔬菜行业协会成立,樊建国当选第一任会长。“这是荣誉,更是责任。”他迅速组建专业销售团队,每天汇总全县果蔬产量、价格,对接全国市场。如今,扶沟蔬菜远销20多个省份,“惠民”“馨农达”等品牌成为金字招牌。
“从3座大棚到占地500余亩的产业园,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感情。”站在自家产业园的观景台上,樊建国望着连片的温室和远处的村庄,感慨万千。樊建国准备再建一座育苗中心,让更多菜农用上优质种苗。此外,他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让更多城里人体验农耕乐趣。
夕阳下,蔬菜温室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金光。这位土生土长的扶沟农民,用坚守与创新,在黄土地上写下属于新时代农民的答卷。
樊建国扎根土地,用智慧点亮希望,带着父老乡亲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