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春风拂动欧罗巴 ——“投资中国”欧洲推介活动纪实
来源: 商务部网站 时间: 2024-04-15 10:27:18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4月2日,丹麦哥本哈根,小雨。

 

  “投资中国”2024年海外推介首场活动现场,鼎沸的人声、融洽的氛围、合作的火花,给这场春日甘霖带来别一番韵味。

 

  春雨润物,万物复苏,这是春的希冀,昭示着蓬勃的力量已在孕育。

 

  4月5日德国斯图加特、4月6日德国慕尼黑、4月8日法国巴黎、4月10月意大利米兰,从专场推介会到企业圆桌会,政策推介、答疑解惑、产业对接、经验分享、实地考察……中国商务部率领的代表团马不停蹄,一系列高效务实的活动赢得了超高热度的赞许、超出预期的满堂彩。“中国是机遇,不是风险”!开放的中国,恰如春风在欧罗巴拂动。

 

  在哥本哈根,圆桌会的15家企业“满意而归”;在斯图加特,推介会的座椅从250个增至280个;在慕尼黑,在华投资企业的实际困难得到及时协调;在巴黎,问题诉求被逐一解答;在米兰,抓住中国机遇成外企共识……

 

  这一幕幕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之门,依然敞开。机遇满满的中国,诚邀携手共赢。

 

胸有成竹而去 彰显开放的优势

 

  “Guten Tag, meine Damen und Herren!”

  斯图加特,“投资中国”德国专场推介活动正在举行,当段月强用一口流利的德语作为推介的开场白,台下的德方代表们为之一振。

 

  段月强,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有丰富的对德招商经验。在众人的瞩目中,他用德语推介太仓的区位优势、对德合作基础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并以中德名言结尾:“中国先哲讲,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引得台下频频点头,掌声不断。

 

  这一幕也使太仓收获了颇多关注。苏州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太仓是中国的德企之乡,自1993年首家德资企业落户太仓以来,500多家德企纷至沓来,与太仓本土企业融合发展、相生共赢。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太仓将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扩大与德企合作。

 

  这正是“投资中国”品牌活动带领中国地方和企业走上“高光时刻”的一个缩影。与以往地方或企业“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相比,“国家搭台,地方和企业唱戏”的“投资中国”品牌活动在促进中外企业有效沟通和精准对接上的成效更胜一筹。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在探索资源型地区如何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这正是山西代表团此次欧洲之行宣介的重点。

 

  “我们想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每个区域的经济都很活跃,发展都很有动力。山西正在发展新兴产业,有很多投资机会。”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国际合作招商中心主任刘素林表示,“因此,这次我们主要推介绿色低碳、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希望将丹麦、德国的优秀企业吸引到山西来,与我们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与丹麦哥本哈根市长的交流令刘素林印象深刻,他回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丹方对中国市场高度重视,我们也被他们的热情深深地感染,在活动上积极展示自己,寻找合作的契合点。”

 

  这一点在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ESG总监杜宇鎏的话中得以印证。他说,“在交流中,欧洲客户对我们的生物基材料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非常感兴趣,并表达了在风电、氢气瓶及绿色建筑方面的合作意愿。还有客户关注我们的产品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池壳等领域的应用。在德国推介后,多位德企代表主动联系我,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为期一周的欧洲之行,让来自山西富盛镁业有限公司的陈效军倍受鼓舞也收获颇丰。在考察丹麦“药谷”(Medicon vally)时,利奥制药负责人对其公司生产的镁屑兴趣浓厚,当即安排中国分公司与陈效军进一步洽谈合作。在斯图加特,德国阿镁迈特镁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斯蒂芬表示,将责成中方代表到富盛镁业的工厂考察,先行开展中国区业务,合作成熟后逐步推向欧洲市场。

 

  不只山西,作为丹麦企业在华投资的聚集地,天津的引资魅力持续释放。在丹麦举行的圆桌会上,天津是被丹麦企业提及最多的地方之一。在会后的交流中,天津也备受关注。诺和诺德表示,将积极推进新的生产厂项目建设;诺维信将继续坚定在天津发展的信心;丹佛斯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在天津的研发和产品投入。这让天津武清区副区长刘松林和天津经开区产业促进局副局长王建锋倍感振奋。

 

  “好戏”在德国继续上演。记者从天津商务局了解到,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对接活动中,天津金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就与多家德企达成了合作意向,还在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Aican GmbH、Gotta Brands公司等协助下联系新的合作渠道、办理公司移动产品在欧CE注册、申请商标专利等。

 

  天津武清区商务局副局长高雷说,此次他们除了想接触新客户,寻找新机会,更重要的是维系与老客户的关系,把之前短暂的断档续上,坚定投资信心。天津制定了支持外企研发中心落地的相关政策,未来,开发区将引导更多外企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

 

  在德期间,陕西代表团的行程排得满满的。“在交流中,德企纷纷表示,看好陕西,将尽快来陕西考察,寻求合作机会。德国普罗名特集团与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还在现场签署了采购意向书。”陕西商务厅国际投资促进处处长门旭龙表示,下一步,陕西将继续深入对接,加快重点德资项目落地实施,巩固此次活动成果。

 

  地方是中国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也是主力军。这次欧洲之行,山西、陕西、江苏、四川、天津、苏州、北京、上海等精准谋划、诚意十足而去;在欧期间,各地方精彩亮相,主动出击,赢得众多欧洲企业的青睐,开启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新的希望开始萌芽生长、合作的故事正在被不断续写……

 

从迟疑到笃定 展现开放的决心

 

  “请问,哪位是熊福明?”

 

  德国巴斯夫集团总部,一位高个子的男士一边大步走向正在参观的中国代表团,一边急切地询问。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代表团成员——山西锦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福明。经过一番交谈,熊福明才知道,眼前正是巴斯夫集团农业贸易和FVC事务主管马丁·谢弗博士,他看中了公司的拳头产品——黄芪。

 

  黄芪位于晋药十大道地药材之首,是山西中药材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熊福明后来得知,拿到山西代表团名单的第一时间,马丁·谢弗就决定要利用这次机会与自己面对面沟通,探讨黄芪研发的更大空间。如今,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已与熊福明取得了联系,双方正乘热打铁,力争叩开合作之门。

 

  收获“意外”的不只熊福明。丹麦是“投资中国”2024年海外推介活动的首站,15家参加中丹企业圆桌会议的丹麦企业的“心路历程”颇具代表性。“参会前,我们对中国政府是否继续坚持高水平开放、对行业发展有哪些促进举措、各项政策在地方如何落实、外资企业能否继续在华稳定发展等问题还有所疑惑”,但在一场“外资企业各尽其言,中国政府事事回应”的圆桌会后,企业家们如同吃下了“定心丸”,纷纷表示,丹麦企业在中国大有可为,将在绿色航运、绿色能源、智能制造、健康消费、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相比这样的“转折”,德国“隐形冠军”企业Index集团的在华投资之路更加充满“戏剧性”。作为一家高端精密机床厂商,在最初考虑投资中国时,Index集团内部不乏反对之声,而当持“反对票”的公司监事会成员赴中国实地考察并亲身感受到中国的蓬勃发展后,纷纷转投了“赞成票”。如今,Index不仅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参加了德国推介会后,该企业更坚定了追加投资的信心。

 

  在本次“投资中国”欧洲推介活动期间,不少在华投资的欧洲企业纷纷走到台前,分享他们的投资经验和感受,一个个的真实故事在与会欧洲工商界人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落户在山东青岛中德生态园的欧科林格工程塑料(青岛)有限公司,其总部就位于德国斯图加特附近,在听闻“投资中国”德国专场推介会将在此地举行,该公司主动报名参会,欧科林格全球市场拓展总监更是提出,希望在现场就中国的投资环境、德企在华发展经历以及中德生态园的营商环境等内容进行分享,“在中国投资是公司做的最正确决定,自2019年落户青岛后,10多年间数倍扩大对华投资。”他透露,2023年,欧科林格与中德生态园签署了新厂房的投资协议,目前已经动工建设。

 

  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江苏太仓30多年,从仅6名员工、400平方米租赁厂房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家年产值15亿元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回顾克恩-里伯斯公司在华成长“加速度”,首席财务官冯·赖纳斯多夫在发言中不禁连连感慨:“企业始终能感受到当地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总能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来解决。”在他看来,太仓聚集了众多德资企业,是投资兴业的好地方。未来,他们还将考虑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扩大与太仓的合作。

 

  专场推介会上,博世集团、卓轮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用自身的经历讲述着在华投资经营的成功故事。博世在新能源、智能出行等领域持续对华投资,中国市场成为该企业除德国以外的最大单一市场;卓轮天津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产值从最初的几十万元稳步增长到现在的3亿元。

 

  在“投资中国”意大利专场推介会上,意资企业成都倍朗科技董事长博熙峻以一家中小企业在中国实现顺利发展的经历,分享了他对中国营商环境的真实感受,他表示,中国一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支持和帮助意大利中小企业在华投资发展,意大利中小企业可以放心投资中国,把握发展机遇。

 

  “现身说法”深深感染了会场的每一个人,而每一个成功故事都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更多人加入探索中国市场的队伍。在每一场推介会的现场,中文、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乐,既是对中国投资环境充满信心的共鸣,也点燃了与会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美好期许。

 

稳链强链 共迎开放的未来

 

  当地时间4月5日中午12时30分,超时半小时的德国专场推介会结束了。但经历了2个半小时会议的中外嘉宾仍然不愿离去,代表们三五成群,滔滔不绝,欢欣鼓舞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在此次“投资中国”欧洲推介活动的现场,多次出现的“超时”“加座”,是此前准备工作中未曾预料的。4月初正值欧洲的复活节假日,不少欧洲企业高管协调了休假时间,不愿错过与中国市场拉近距离的机会。

 

  事实上,中国代表团的一系列行动,不仅得到了欧洲多国工商界人士“很吸引人、意犹未尽”的点赞,也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热议。

 

  “‘投资中国’海外首场活动在丹麦开展,令丹麦企业倍感鼓舞。”丹麦工业联合会首席执行官索伦森直言,丹中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双方要共同拥抱生命科学、食品、绿色技术等行业提供的机遇。丹麦工业联合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为丹中经贸合作搭建桥梁,持续支持丹麦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扩大对华投资。

 

  “各国经济发展总会有高低起伏。我相信,中国经济足够强大和稳健,将继续向好发展。”德国联邦议院德中议会小组主席弗里德里希表示,此次与会德国企业都对中国经济持积极乐观态度,中国经济对于德国很重要。弗里德里希认为,要尽可能与中国进行更多交流,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机会了解中国,看到其中存在的机会。他说:“当你看到这个国家,看到这个国家的活力,看到人们对未来的热情时,你就知道与中国合作对德国经济有多么重要了。”

 

  巴登—符滕堡州是德国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之乡。在德国隐形冠军学会主席多林看来,德国专场推介会在州首府斯图加特市举行十分合适。“对于‘隐形冠军’而言,全球市场贸易十分重要,因此,中国市场的地位不言而喻。”多林表示,德国中小企业坚决反对“脱钩断链”,愿继续发挥学会作用,为德国中小企业拓展对华合作搭建更多平台。

 

  丹麦《商报》、《贝林时报》、丹通社等媒体用“中国副部长对丹展开魅力攻势”为题大篇幅报道了中国代表团在丹麦的活动。丹麦工业联合会副首席执行官巴斯特鲁普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到,“(中国)代表团敞开怀抱欢迎更多丹麦企业对华投资,认真倾听了丹企业在华经营所面临的挑战”。他表示,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地缘政治局势趋紧对提振丹企业的在华投资意愿不利,但尽管如此,丹部分行业和企业仍会从“向东看”中受益。

 

  德国《斯图加特报》在“中国吸引德国企业投资”的报道中称,一段时间以来,德国政界不再谈论中德伙伴关系,而是谈论风险或竞争。(但)中国商务部此行是对该种论调的平衡。

 

  正如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投资中国”多场活动中所表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快速释放巨大需求。中国政府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扩大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信任在传递,信心也在累积。就在日前,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了全球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FDICI)报告,该报告调研了解投资者对未来三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情况的看法,结果显示,中国从去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

 

  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既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推进全球化、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实际行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均要求2024年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商务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打造精品活动、打造优质服务、打造良好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4月的欧洲大陆绿草如茵,生机勃勃;万里之外的北京也是草长莺飞,绿意渐浓。坚持开放合作、抵制脱钩断链、实现融合发展,“让绿色真正成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底色”,中欧工商界共同期许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周口市商务局管理员